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三种形式在联系和区别上具有一定的特点。
1.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联系:两者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相对于其他大多数资本家多获取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
区别: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技术革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依赖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却是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
2.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
联系:两者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绝对剩余价值为起点的。
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延长劳动总时长,而必要劳动时间保持不变。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与资本的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是其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无限扩大。
4.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稳定的联系,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
两者联系: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社会规律,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两者区别: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更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
5. 三种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形式,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在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区别: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革命获取的,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获取的。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延长劳动总时长,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
不同形式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区别,这些联系和区别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不同方式和途径。